獅子簡介:
公獅經常在晨曦和傍晚時分吼叫,主要是宣示主權。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的群居品種,獅群 (pride) 由三頭到三十多頭不等,由一頭公獅或兩頭兄弟領導。領袖的產生是通過血腥的打鬥,失敗的一方往往嚴重受創,勝方更會把敗方的子女全部殺死,絕不心軟。領導權最長可達四年,但往往不到兩年獅群便會易主。
非洲獅子的介紹:
非洲獅是非洲最大的肉食性動物。它們的自然棲息地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廣闊大草原,這裡有大片的長草,為獵食的獅子提供了很好的掩護,而零星的的樹木,則為獅子提供陰涼的休息處。獅子每天要休息20個小時以上,通常是在樹木或岩石的陰涼處。然而,獅子是一種運動型的貓科動物,它們能跳得高又遠,令人難忘。此外,它們還是攀登高手呢!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小狗
狗ㄉ百科全書
如何教導愛犬暢泳綠波中
狗給人一個印象,就是牠們天生下來 就會游泳,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有些狗隻由於身體健康問題, 並不適合及不會游泳,遇到這一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是請教你的獸醫,看看牠們是否適合游泳,如果合適的話,不妨嘗試教你的愛犬游泳.
在炎炎夏季中,教你的愛犬游泳將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教授的方法亦視乎狗隻體積的大小,年齡而有所分別.不過,在教授當中,最要緊的是,使整個課有趣\及千萬不要使他們過於勞累.
人在小孩子的時候,學習的能力較成年人為快及容易,狗隻亦不例外.教授小狗游泳,首先要找一處合適的地點,最好在淺水的地方.若你能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中找一條小河,亦不妨可用作小狗習泳場.
為著安全著想,在初下水時,要為小狗帶上狗帶,然後,陪著小狗走到淺水的地方,最重要是底部清潔不帶任何碎片.私人泳池是最理想的地方.若你能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中找一條小溪或小河亦不妨可用作小狗習泳場.
為著安全著想,在初下水時,要為小狗帶上狗帶, 然後,陪著小狗走到淺水的地方,輕輕潑水在小狗身上,但切勿潑在面部使牠們感到不適.利用牠們喜愛的玩具,誘使小狗在淺水的地方游走,讓,牠們慢慢適應在水中走路.不斷的稱讚,更能鼓勵小狗學習.
教授當中,一定要給小狗有喘息的機會,休息時給牠們喝水,這就能令牠們保持鎮定.如果上狗接受在水中玩耍,就可作進一步的行動.但切忌太急進,使小狗憎惡或產生恐懼.
進一步行動,就是帶領小狗移往更深水的地方.如果小狗願意跟隨,不妨讓牠們爬在你身上,或是,將手放在小狗腹上,這樣就能支持牠和幫助牠鬆弛神經.
漸漸地,帶領小狗在你的身邊游泳,這樣會令牠們產生安全感,因為牠們知道當疲倦時,你會立刻施以援手,扶持牠,使牠喘息的機會.同樣,這亦會使小狗學習到不會慌張地向你亂抓.
假使整個過程不如想像中理想,小狗不願意單獨留在你身邊游泳.解決的辦法是抱小狗到深水中,仔細留意著牠的舉動和令牠感覺安全.當小狗鎮定下來後,就可以漸漸地遠離牠,在遠離的同時,你亦要不斷伸手去幫助和鼓勵牠 ; 真至小狗能單獨留在水中為止.
當小狗學會游泳時,留意牠的游泳姿態.牠的頭部會否伸得太高,尾巴會否留在水中,而前腳又是否擺動得太厲害而濺出大量水花.如果有以上的情況,就要教授小狗如何擺動後腿..
教授小狗擺動後腿首先要提著牠們的前腳,帶著牠們游泳, 小狗就會自然地擺動後腳, 漸漸地, 當牠們習慣於擺動後腳後,你就可以讓牠們自由自在地享受游泳的樂趣.
至於教授已成年的狗隻游泳,基本上與教小狗一樣,不過地點可選取在海灘上, 首先帶著愛犬在海灘淺水處跑步.讓海水浸到牠的膝蓋並慢慢深至腹部,此時牠已不再單純地在跑步,而是在划水了.
假如犬隻不習慣浸在水中,切不可強迫牠們.要有耐性地一步一步行動,首先使牠們習慣在淺水處活動, 然後再想辦法誘使牠們走向水深處,當牠們的腳部接觸不到海底時,犬隻自然地會擺動雙腳.誘使牠們的辦法可以把牠們喜愛的玩具,木捧或有浮力的玩具投擲於海中,命令犬隻拾回給你.起初時,玩具不要拋得太遠,先在海的邊緣,漸漸地, 越拋越遠.當狗隻感覺在水中游泳走是很舒服時,便可陪著牠們在水裡玩耍,使牠們領會到游泳是一件樂事.
記緊若你的愛犬極之害怕在水中,切不可強迫牠們.如果運用了以上的教授方法也不能使牠們平靜下來,而作出強烈的反應,便應尋求專家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肥胖及長毛的狗隻,牠們的浮游能力會比較其他類型的犬隻為高,所以他們學習游泳的能力自然地比較強.
最後,游泳完畢後,記得一定要幫助牠們洗澡,否則海水中的氯,鹽份和細菌,都會使牠們患皮膚病 .
你愛犬有蛀牙嗎?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牙痛滋味,然而狗隻亦時常有牙痛,但狗主卻察覺不到.犬隻的袓先,每日都要以尖牙利爪來捕獵食物, 但現今社會,被飼養的犬隻除了不憂兩餐外,食物更是經過精心挑選 .犬隻的牙齒因而減少磨損, 然而食物殘渣留在牙縫間,會做成蛀牙和牙周病.
犬隻需定期檢查牙齒
就如人類一樣,犬隻亦需作定期牙齒檢查.當幼犬三至六星期,大會長出二十八隻乳齒 .而於三個月內, 乳齒會漸漸脫落,生長出四十二隻恆齒.於換牙時期,可能會出現乳齒未脫落, 而恆齒卻開始生長的情況, 牙齒會因過於擠迫導致牙痛,這現象常見於Yorkshire Terriers 和 Poodles 發現這種情況, 應帶犬隻見獸醫, 獸醫會替狗隻脫去乳齒,同時會作一些例行檢查,如看看下顎的牙齦,或替犬隻去除牙石等.
狗主平時除替犬隻檢查耳部皮膚及皮毛外,檢查牙齒,牙齦和舌頭亦不可忽視.先比較一下口部兩邊大細,會否有不對稱的情況, 繼而檢查牙齦,正常情況下,牙齦呈淡紅色,再細心觀察口腔內外的牙齦,有否紅腫和發炎.最後檢查牙齒,牙齒要清潔,而沒有灰色或啡色的聚積物於牙面. 然後再輕按每一蛀牙,因為如果按到一隻蛀牙,犬隻會出現退縮反應.
細菌導致牙垢膜
如果犬隻牙齒受到感染,牙齦會呈紅色,腫大,出血以及出現膿等.犬隻會有嘔吐的情況,繼而不願進食和不不能咬著一些物件,更甚 者,會不停流口水,體重大減以致健康日差.但牙齦出血, 並非一定是受細菌感染,如果犬隻有肝病,貧血和自動免疫系統有問題,牙齦會經常有小量兇血.
要有清潔,健康的牙齒,清除牙垢膜是首要功夫.牙垢膜主要由食物殘渣,加上口水的分泌和細菌生長而導致. 某些犬隻,因遺傳而增加牙垢膜生長速度,另外, 因幼犬的牙齒較密,出現牙垢膜的機會亦比年長的犬隻高.
要預防牙垢膜,先要避免給犬隻進食一些較軟的食物,以防止食物留在牙縫間.而只要以軟毛巾輕擦犬隻的牙齒(就如人類刷牙一樣),便可輕易清除垢膜.
後期的牙垢膜,會.,形成牙石,牙石呈黃褐色,灰色或啡色於牙齒與牙齦間,逐漸地包圍整隻牙齒,亦會導致牙周病的出現.
牙周病對犬隻而言,是十分普遍的,犬隻的牙齦會變得紅腫和敏感,牙齦會逐漸收縮,最後牙齒就會脫落.
要防止口腔疾病 ,先要由食物方面著手,很多時食物中有過多的蛋白質,脂肪, 磷,但卻缺少了鈣質;`迡`謥應多給骨類食物予犬隻,以防止牙齒鬆脫.另外,狗餅與生牛皮,能鍛鍊犬隻的牙齦,所以多嚼有益.而含糖和脂肪量多的食物,應盡量避免.或者你的愛犬一時不適應新的飲食,但為著狗隻的健康,耐心一些使牠適應新的飲食習慣.
近年來,犬俊牙齒護理於香港漸趨普遍,在外國,更有一些專為動物而設的牙科診所,除可為犬作定期檢查外,,更可替犬隻補牙,安假牙等服務,要自己的愛犬有一口眩目的牙齒,主要靠均衡的飲食,清潔的食水,與主人悉心的照顧. (就如人類刷牙一樣),便可輕易清除垢膜.
如何教導愛犬暢泳綠波中
狗給人一個印象,就是牠們天生下來 就會游泳,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有些狗隻由於身體健康問題, 並不適合及不會游泳,遇到這一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是請教你的獸醫,看看牠們是否適合游泳,如果合適的話,不妨嘗試教你的愛犬游泳.
在炎炎夏季中,教你的愛犬游泳將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教授的方法亦視乎狗隻體積的大小,年齡而有所分別.不過,在教授當中,最要緊的是,使整個課有趣\及千萬不要使他們過於勞累.
人在小孩子的時候,學習的能力較成年人為快及容易,狗隻亦不例外.教授小狗游泳,首先要找一處合適的地點,最好在淺水的地方.若你能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中找一條小河,亦不妨可用作小狗習泳場.
為著安全著想,在初下水時,要為小狗帶上狗帶,然後,陪著小狗走到淺水的地方,最重要是底部清潔不帶任何碎片.私人泳池是最理想的地方.若你能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中找一條小溪或小河亦不妨可用作小狗習泳場.
為著安全著想,在初下水時,要為小狗帶上狗帶, 然後,陪著小狗走到淺水的地方,輕輕潑水在小狗身上,但切勿潑在面部使牠們感到不適.利用牠們喜愛的玩具,誘使小狗在淺水的地方游走,讓,牠們慢慢適應在水中走路.不斷的稱讚,更能鼓勵小狗學習.
教授當中,一定要給小狗有喘息的機會,休息時給牠們喝水,這就能令牠們保持鎮定.如果上狗接受在水中玩耍,就可作進一步的行動.但切忌太急進,使小狗憎惡或產生恐懼.
進一步行動,就是帶領小狗移往更深水的地方.如果小狗願意跟隨,不妨讓牠們爬在你身上,或是,將手放在小狗腹上,這樣就能支持牠和幫助牠鬆弛神經.
漸漸地,帶領小狗在你的身邊游泳,這樣會令牠們產生安全感,因為牠們知道當疲倦時,你會立刻施以援手,扶持牠,使牠喘息的機會.同樣,這亦會使小狗學習到不會慌張地向你亂抓.
假使整個過程不如想像中理想,小狗不願意單獨留在你身邊游泳.解決的辦法是抱小狗到深水中,仔細留意著牠的舉動和令牠感覺安全.當小狗鎮定下來後,就可以漸漸地遠離牠,在遠離的同時,你亦要不斷伸手去幫助和鼓勵牠 ; 真至小狗能單獨留在水中為止.
當小狗學會游泳時,留意牠的游泳姿態.牠的頭部會否伸得太高,尾巴會否留在水中,而前腳又是否擺動得太厲害而濺出大量水花.如果有以上的情況,就要教授小狗如何擺動後腿..
教授小狗擺動後腿首先要提著牠們的前腳,帶著牠們游泳, 小狗就會自然地擺動後腳, 漸漸地, 當牠們習慣於擺動後腳後,你就可以讓牠們自由自在地享受游泳的樂趣.
至於教授已成年的狗隻游泳,基本上與教小狗一樣,不過地點可選取在海灘上, 首先帶著愛犬在海灘淺水處跑步.讓海水浸到牠的膝蓋並慢慢深至腹部,此時牠已不再單純地在跑步,而是在划水了.
假如犬隻不習慣浸在水中,切不可強迫牠們.要有耐性地一步一步行動,首先使牠們習慣在淺水處活動, 然後再想辦法誘使牠們走向水深處,當牠們的腳部接觸不到海底時,犬隻自然地會擺動雙腳.誘使牠們的辦法可以把牠們喜愛的玩具,木捧或有浮力的玩具投擲於海中,命令犬隻拾回給你.起初時,玩具不要拋得太遠,先在海的邊緣,漸漸地, 越拋越遠.當狗隻感覺在水中游泳走是很舒服時,便可陪著牠們在水裡玩耍,使牠們領會到游泳是一件樂事.
記緊若你的愛犬極之害怕在水中,切不可強迫牠們.如果運用了以上的教授方法也不能使牠們平靜下來,而作出強烈的反應,便應尋求專家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肥胖及長毛的狗隻,牠們的浮游能力會比較其他類型的犬隻為高,所以他們學習游泳的能力自然地比較強.
最後,游泳完畢後,記得一定要幫助牠們洗澡,否則海水中的氯,鹽份和細菌,都會使牠們患皮膚病 .
你愛犬有蛀牙嗎?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牙痛滋味,然而狗隻亦時常有牙痛,但狗主卻察覺不到.犬隻的袓先,每日都要以尖牙利爪來捕獵食物, 但現今社會,被飼養的犬隻除了不憂兩餐外,食物更是經過精心挑選 .犬隻的牙齒因而減少磨損, 然而食物殘渣留在牙縫間,會做成蛀牙和牙周病.
犬隻需定期檢查牙齒
就如人類一樣,犬隻亦需作定期牙齒檢查.當幼犬三至六星期,大會長出二十八隻乳齒 .而於三個月內, 乳齒會漸漸脫落,生長出四十二隻恆齒.於換牙時期,可能會出現乳齒未脫落, 而恆齒卻開始生長的情況, 牙齒會因過於擠迫導致牙痛,這現象常見於Yorkshire Terriers 和 Poodles 發現這種情況, 應帶犬隻見獸醫, 獸醫會替狗隻脫去乳齒,同時會作一些例行檢查,如看看下顎的牙齦,或替犬隻去除牙石等.
狗主平時除替犬隻檢查耳部皮膚及皮毛外,檢查牙齒,牙齦和舌頭亦不可忽視.先比較一下口部兩邊大細,會否有不對稱的情況, 繼而檢查牙齦,正常情況下,牙齦呈淡紅色,再細心觀察口腔內外的牙齦,有否紅腫和發炎.最後檢查牙齒,牙齒要清潔,而沒有灰色或啡色的聚積物於牙面. 然後再輕按每一蛀牙,因為如果按到一隻蛀牙,犬隻會出現退縮反應.
細菌導致牙垢膜
如果犬隻牙齒受到感染,牙齦會呈紅色,腫大,出血以及出現膿等.犬隻會有嘔吐的情況,繼而不願進食和不不能咬著一些物件,更甚 者,會不停流口水,體重大減以致健康日差.但牙齦出血, 並非一定是受細菌感染,如果犬隻有肝病,貧血和自動免疫系統有問題,牙齦會經常有小量兇血.
要有清潔,健康的牙齒,清除牙垢膜是首要功夫.牙垢膜主要由食物殘渣,加上口水的分泌和細菌生長而導致. 某些犬隻,因遺傳而增加牙垢膜生長速度,另外, 因幼犬的牙齒較密,出現牙垢膜的機會亦比年長的犬隻高.
要預防牙垢膜,先要避免給犬隻進食一些較軟的食物,以防止食物留在牙縫間.而只要以軟毛巾輕擦犬隻的牙齒(就如人類刷牙一樣),便可輕易清除垢膜.
後期的牙垢膜,會.,形成牙石,牙石呈黃褐色,灰色或啡色於牙齒與牙齦間,逐漸地包圍整隻牙齒,亦會導致牙周病的出現.
牙周病對犬隻而言,是十分普遍的,犬隻的牙齦會變得紅腫和敏感,牙齦會逐漸收縮,最後牙齒就會脫落.
要防止口腔疾病 ,先要由食物方面著手,很多時食物中有過多的蛋白質,脂肪, 磷,但卻缺少了鈣質;`迡`謥應多給骨類食物予犬隻,以防止牙齒鬆脫.另外,狗餅與生牛皮,能鍛鍊犬隻的牙齦,所以多嚼有益.而含糖和脂肪量多的食物,應盡量避免.或者你的愛犬一時不適應新的飲食,但為著狗隻的健康,耐心一些使牠適應新的飲食習慣.
近年來,犬俊牙齒護理於香港漸趨普遍,在外國,更有一些專為動物而設的牙科診所,除可為犬作定期檢查外,,更可替犬隻補牙,安假牙等服務,要自己的愛犬有一口眩目的牙齒,主要靠均衡的飲食,清潔的食水,與主人悉心的照顧. (就如人類刷牙一樣),便可輕易清除垢膜.
海豹
海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豹是對鰭足亞目種海豹科動物的統稱,這是一類身體成紡錘體型、四肢特化成鰭狀的哺乳動物,海豹的頭圓頸短,沒有外耳廓,因為它們的臉部長的像貓從而得名海豹,以區別鰭足亞目其他兩個科(海獅科、海象科)的動物。它們高度適應海洋中的生活,多數時間在海洋里活動,遍布整個海域,以南極沿岸數量最多。
常見的海豹有:斑海豹、琴海豹、冠海豹等等。
海豹(Seal)、海獅(Sea lion)、海狗及海象(Walrus)是屬於鰭腳類動物(Pinnipeds),有適合於水中活動的流線型身體,腿部變成鰭狀,與狗、貓、熊類同是肉食性動物,但牠們和其他食肉目最大的不同點是,鰭腳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生活,只有休息及進行交配時才回到陸地上,有些種類甚至連交配都是在水中進行的,儘管如此,但是在快要生產小寶寶時,雌的還是得回到陸地上來生產。鰭腳類的祖先,原是在數千萬年,前生活動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
鰭腳類動物可分為三科:
一類是外耳殼完全退化的海豹科(Phocidae)一類是耳殼很小的海獅科(Otariidae)一類則是海象科(Odobenidae)
以下就分別介紹這些可愛的海中哺乳動物。
在陸地只能爬行的海豹 海豹海豹的前腳較後腳為短,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指甲為5址。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游泳時大都靠後腳,但後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相異,不能行走,所以當牠在陸地上行走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後肢,將身體彎曲爬行,並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跡。主要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屬,19種。
可在陸地上行走的海獅及海狗 海狗 海獅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牠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
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牠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有著長牙的海象 海象 海象科只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牠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牠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在陸地只能爬行的海豹海豹
海豹(Seal)、海獅(Sea lion)、海狗及海象(Walrus)是屬於鰭腳類動物(Pinnipeds),有適合於水中活動的流線型身體,腿部變成鰭狀,與狗、貓、熊類同是肉食性動物,但牠們和其他食肉目最大的不同點是,鰭腳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生活,只有休息及進行交配時才回到陸地上,有些種類甚至連交配都是在水中進行的,儘管如此,但是在快要生產小寶寶時,雌的還是得回到陸地上來生產。鰭腳類的祖先,原是在數千萬年,前生活動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鰭腳類動物可分為三科:一類是外耳殼完全退化的海豹科(Phocidae),一類是耳殼很小的海獅科(Otariidae),另一類則是海象科(Odobenidae),以下就分別介紹這些可愛的海中哺乳動物。
海豹的前腳較後腳為短,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指甲為5址。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游泳時大都靠後腳,但後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相異,不能行走,所以當牠在陸地上行走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後肢,將身體彎曲爬行,並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跡。主要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屬,19種。
可在陸地上行走的海獅及海狗 海獅 海狗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牠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牠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有著長牙的海象海象
海象科只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牠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
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牠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經過以上的介紹,下次各位再有機會見到這類的海洋生物時,好好觀查特徵,一定能輕鬆的分辨牠們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豹是對鰭足亞目種海豹科動物的統稱,這是一類身體成紡錘體型、四肢特化成鰭狀的哺乳動物,海豹的頭圓頸短,沒有外耳廓,因為它們的臉部長的像貓從而得名海豹,以區別鰭足亞目其他兩個科(海獅科、海象科)的動物。它們高度適應海洋中的生活,多數時間在海洋里活動,遍布整個海域,以南極沿岸數量最多。
常見的海豹有:斑海豹、琴海豹、冠海豹等等。
海豹(Seal)、海獅(Sea lion)、海狗及海象(Walrus)是屬於鰭腳類動物(Pinnipeds),有適合於水中活動的流線型身體,腿部變成鰭狀,與狗、貓、熊類同是肉食性動物,但牠們和其他食肉目最大的不同點是,鰭腳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生活,只有休息及進行交配時才回到陸地上,有些種類甚至連交配都是在水中進行的,儘管如此,但是在快要生產小寶寶時,雌的還是得回到陸地上來生產。鰭腳類的祖先,原是在數千萬年,前生活動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
鰭腳類動物可分為三科:
一類是外耳殼完全退化的海豹科(Phocidae)一類是耳殼很小的海獅科(Otariidae)一類則是海象科(Odobenidae)
以下就分別介紹這些可愛的海中哺乳動物。
在陸地只能爬行的海豹 海豹海豹的前腳較後腳為短,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指甲為5址。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游泳時大都靠後腳,但後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相異,不能行走,所以當牠在陸地上行走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後肢,將身體彎曲爬行,並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跡。主要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屬,19種。
可在陸地上行走的海獅及海狗 海狗 海獅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牠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
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牠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有著長牙的海象 海象 海象科只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牠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牠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在陸地只能爬行的海豹海豹
海豹(Seal)、海獅(Sea lion)、海狗及海象(Walrus)是屬於鰭腳類動物(Pinnipeds),有適合於水中活動的流線型身體,腿部變成鰭狀,與狗、貓、熊類同是肉食性動物,但牠們和其他食肉目最大的不同點是,鰭腳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生活,只有休息及進行交配時才回到陸地上,有些種類甚至連交配都是在水中進行的,儘管如此,但是在快要生產小寶寶時,雌的還是得回到陸地上來生產。鰭腳類的祖先,原是在數千萬年,前生活動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鰭腳類動物可分為三科:一類是外耳殼完全退化的海豹科(Phocidae),一類是耳殼很小的海獅科(Otariidae),另一類則是海象科(Odobenidae),以下就分別介紹這些可愛的海中哺乳動物。
海豹的前腳較後腳為短,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指甲為5址。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游泳時大都靠後腳,但後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相異,不能行走,所以當牠在陸地上行走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後肢,將身體彎曲爬行,並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跡。主要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屬,19種。
可在陸地上行走的海獅及海狗 海獅 海狗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牠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牠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有著長牙的海象海象
海象科只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牠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
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牠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經過以上的介紹,下次各位再有機會見到這類的海洋生物時,好好觀查特徵,一定能輕鬆的分辨牠們的。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位於亞洲的中國與尼泊爾之間,分佈于青藏高原南緣,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北緯35°14'21",東經74°35'24",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北緯29°37'51」,東經95°03'31」,海拔7756米),全長2400公里。主峰珠穆朗瑪海拔高度8844.43米。
根據板塊構造學,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 所以現在喜馬拉雅山仍然在緩慢上升中。喜馬拉雅山脈約有70多個山峰。
山區冰河
全球有七成的淡水是凍結於冰河中,而喜馬拉雅山區的淡水集中量,是南北極以外最多的地區。喜馬拉雅山區冰河供應諸多亞洲河流所需的淡水,包括黃河、長江、恆河、印度河、湄公河等等。
在聖母峰附近曾經測得的最低溫為零下60℃,但是自1970年代以來,由於山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使得山區冰河正大量縮減消融,冰河的迅速消退不但會先使河流的水位暴增,造成洪澇;幾年之後河水水位將會下降而形成乾旱或是更嚴重的生態問題。許多學者已經向聯合國提議將聖母峰及其周圍地區列為「全球受氣候變化衝擊的危險地區」。
根據板塊構造學,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 所以現在喜馬拉雅山仍然在緩慢上升中。喜馬拉雅山脈約有70多個山峰。
山區冰河
全球有七成的淡水是凍結於冰河中,而喜馬拉雅山區的淡水集中量,是南北極以外最多的地區。喜馬拉雅山區冰河供應諸多亞洲河流所需的淡水,包括黃河、長江、恆河、印度河、湄公河等等。
在聖母峰附近曾經測得的最低溫為零下60℃,但是自1970年代以來,由於山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使得山區冰河正大量縮減消融,冰河的迅速消退不但會先使河流的水位暴增,造成洪澇;幾年之後河水水位將會下降而形成乾旱或是更嚴重的生態問題。許多學者已經向聯合國提議將聖母峰及其周圍地區列為「全球受氣候變化衝擊的危險地區」。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松鼠
體長約22公分;體背面棕褐色,一般腹面為栗紅色,有時連四肢內側都呈栗紅;有些個體卻僅有紅色腹中線,甚至完全不帶紅色。尾巴差不多與身體一樣長,尾毛黑褐先端淡棕色,有些個體具有灰白色尾端。 赤腹松鼠為樹棲、日行性動物,以晨昏最為活躍。與一般認知不同,牠們並不住在樹洞裡,而是以帶葉的細枝編織高掛樹梢的球形巢,巢比足球大些,內櫬柔軟的樹皮、纖維等較為舒適的材料。無論雌雄,赤腹松鼠都有自己的樹巢,有時不止一個。雌松鼠自然也在巢裡養育幼兒,每胎兩仔,通常一年繁殖一~二胎。赤腹松鼠主要以植物的果、花、葉為食,偶而也攝取一些動物性食餌。在台灣,可能由於過去伐取低海拔闊葉林木,改以外來的柳杉大面積造林,在棲息地生物多樣性驟失的情況下,致使柳杉造林地遭松鼠危害。林木樹皮被啃咬,輕則變形重則死亡,造成巨額的損失,赤腹松鼠也因此被冠以森林害獸之名而備受關注。
分佈---海拔2500公尺以下森林至平地平地、果園、竹林、次生林,到中海拔原始闊葉林、針葉林等。 赤腹松鼠適應能力強,無論果園、竹林、次生林、闊葉林、針葉林裡都可發現其蹤跡。分佈於東南亞、不丹及台灣。食性:最愛吃植物種籽、果實、嫩芽、花朵、小蟲及鳥蛋等,有儲藏食物的習慣。生性膽小而敏感且十分迷糊,常忘了自己儲藏食物的地點,然而拜其健忘所賜,被埋在土裡的種子才能發芽生長,成為大自然的生力軍。以植物為主食,吃堅果、花及嫩芽,也會吃昆蟲、蟲纓及蕈類、在育幼其還會吃鳥蛋。飼養可餵食香蕉、木瓜、蘋果、番石榴、鳳梨、玉蜀黍、並補充維生素 E。型態:體長約20公分左右,體重約500公克以下。有棕色肚皮,一對紅色大眼 睛、一對大門牙。腹面為紅色毛,配上一身褐色短毛及膨鬆的大尾巴,約10多公分長,所以又叫「膨鼠」。尾毛極為蓬鬆,背部為暗灰褐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紅栗色。
松鼠影片
台灣雲豹0.0
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台灣雲豹的簡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台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獼猴、台灣黑熊、台灣石虎、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鍾麗華 2004)。
[編輯] 台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特徵: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食物: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面臨問題: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台灣雲豹的簡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台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獼猴、台灣黑熊、台灣石虎、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鍾麗華 2004)。
[編輯] 台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特徵: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食物: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面臨問題: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台灣雲豹的簡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台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獼猴、台灣黑熊、台灣石虎、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鍾麗華 2004)。
[編輯] 台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特徵: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食物: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面臨問題: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編輯] 台灣雲豹之謎
2007年,鍾榮峰先生依據「史溫侯於1870年在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的〈Catalogue of 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這篇文章中,史溫侯把他自己於1862年曾經發表的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歸為與Temminck先生早先所發表的豹貓(Felis macrocelisTemminck )為同一種」而對「台灣雲豹之謎」提出新的論點鍾榮峰指出:「事實上1870年,史溫侯已經將他原先於1862年發表的雲豹(Clouded leopard)改為豹貓(Clouded tiger),也修正了學名,因此,雲豹是否存在於台灣,自1870年起,應該是一個新的生物科學議題,嚴謹的講起來,史溫侯並不能算是發現台灣雲豹,因為1870年他修正他自己1862年發表雲豹的報告。」
台灣雲豹的簡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台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獼猴、台灣黑熊、台灣石虎、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鍾麗華 2004)。
[編輯] 台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特徵: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食物: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面臨問題: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編輯] 台灣雲豹之謎
2007年,鍾榮峰先生依據「史溫侯於1870年在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的〈Catalogue of 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這篇文章中,史溫侯把他自己於1862年曾經發表的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歸為與Temminck先生早先所發表的豹貓(Felis macrocelisTemminck )為同一種」而對「台灣雲豹之謎」提出新的論點鍾榮峰指出:「事實上1870年,史溫侯已經將他原先於1862年發表的雲豹(Clouded leopard)改為豹貓(Clouded tiger),也修正了學名,因此,雲豹是否存在於台灣,自1870年起,應該是一個新的生物科學議題,嚴謹的講起來,史溫侯並不能算是發現台灣雲豹,因為1870年他修正他自己1862年發表雲豹的報告。」
訂閱:
文章 (Atom)